苏 颂(Su Song)字子容,我国宋代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和政治家。1020年(宋真宗天禧4年)生于福建厦门同安芦山堂一闽南望族家庭。祖先在唐末随王朝入闽,父苏绅中过进士。童年在泉州南安长大,10岁随父入都。少时学习勤奋,1042年(宋仁宗庆历2年)与王安石同中进士。后出任江苏江宁县令。1063年调任颖州(今安徽阜阳)知州时,正值仁宗赵祯驾崩,全国各地征调物资进京修建皇陵。
当时,各州县官吏都借国势凌乱之机,纷纷向下加捐派款,从中大发不义之财。唯苏颂却从不侵扰颖州百姓,仅由州库拨款,故深得州民敬重。1053年(仁宗皇祐5年)升国史馆集贤院校理9年。此间得以博览皇家秘本,每日背两千字回家默写保留,亦丰富了学识。1057年组织增补药学大典《开宝本草》。1062年编成药学名著《本草图经》21卷。1068年(神宗熙宁元年)升知造诰,进迁知审刑院。
1070年,苏颂因拒绝草拟越级提拔李定为御史的制书而贬为知造诰,归工部侍郎中班。翌年初任婺州(今浙江金华)知州。两年后转任亳州(今亳州市)知州。1074年加集贤院学士,次年出任应天府知府兼南京(今河南宁陵以东除永城外地区)留守司。1077年还朝编任宗、英宗两朝正史。后转为左谏议大夫。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暂任开封府知府。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任刑部尚书。
1086年(元佑元年)11月,苏颂奉命检验当时太史局等使用的各架浑仪(或浑象)时,并联想到979年(太平兴国4年)张思训创造的水运浑象“太平浑仪”( 后因机绳断坏,无人知其制法)。后得知吏部守当官韩公廉精通数学和天文学,便前往拜访,并告知以张衡、梁令瓒、张思训等先人天文观察仪器的法式大纲。不久,韩即写出《九章钩股测验浑天书》一卷,并按其原理造成了一座机轮木样。
1088年,苏颂召集了一批能工巧匠,按韩公廉绘制的浑仪图样开始建造更为先进的浑仪。经过几年努力,一座集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为一体的高台建筑终于在1092年完工。当中不乏突出的发明,包括由他提议建造的一座能让人进入内部直观地理解星宿的昏晓出没和中天的假天仪。由于该天文观测仪全部采用水力推动运转,故被称为水运仪象台。同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右宰相)。
然而,此时的苏颂已72岁,加之思想上因循守旧,在当时变幻莫测的政治舞台上很难有大作为。两年后,他辞去右宰相职,改任扬州知州。之后以两年时间将水运仪象台的总体和各部件绘成插图并加以说明,著成《新仪象法要》一书。1097年(绍圣4年)告老隐退时,由哲宗赐“太子少师”衔及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境内良田400亩。1101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以81岁高龄谢逝。
苏颂去世后,被朝廷谥号“正简”,追赠“太师魏国公”。 他生前虽然为官数十年,但在科技上的功绩远远超过了他的政绩,故直至今天,人们依然把他作为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古代和中世纪最杰出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来纪念。此外,他还曾将屡次奉旨出使辽国期间的经历和见闻汇成了一部250卷的《华戍鲁卫信录》,记录了宋辽80余年的外交秘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评论